\u003c/p>\u003cp>茶后,眾人漫步于“中華藝術空間”,共賞陳列其間的名家畫作。梁洪文董事長講述了每幅畫作的來歷與其背后的創作故事,眾人沉浸于藝術的世界之中。\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3A229254B1E4CAA570D385462AF46A08EEA36F8F_size35_w640_h427.jpg\" alt=\"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u003c/p>\u003cp>在兩網編輯部,大家一同瀏覽了兩網書畫藝術頻道里張淳院長的書畫作品。隨后張淳院長、張天助博士接受了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的專訪,分享了自己的藝術創作故事。\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14E6B0A6D5A011F9AFB22C935485C94E60C60F21_size32_w640_h426.jpg\" alt=\"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園林”新景觀映射當代社會發展現狀\u003c/strong>\u003c/p>\u003cp>詩歌與繪畫是兩個不同門類的藝術表現形式,兩者在并行不悖各自發展、保持自身特征和獨立性的同時,詩與畫日漸出現交會和整合。在張淳看來,“繪畫和詩歌有很多相近、相連的方面,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詩、畫是不可分割的。中國古代繪畫,詩書畫是一體的。西方繪畫,同樣強調繪畫的詩意。從我的角度講,因為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所以特別希望自己的繪畫中能把傳統繪畫中的意象、精神表達出來,在很多作品中,尤其是風景、園林、樹的題材中會體現出詩的意蘊這一內在追求?!盶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D349B5EB359B2025B8D850CDD22EF74CFEEB2768_size33_w640_h426.jpg\" alt=\"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u003c/p>\u003cp>“園”系列是張淳院長的代表系列作品之一。張淳筆下的園林,亭臺樓閣、山石流水、花草樹木似乎都被賦予了生命和情感。張淳介紹,“我畫園林,主要是因為我對園林很感興趣,小時候生活在濰坊,常去十笏園游玩。后來在杭州求學期間,經常去蘇杭一帶的園林。在我眼中,‘園林’不是一個簡單的空間或者建筑的概念,實際上園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一個體現,凝聚了古代文人大夫思想文化的精髓?!盶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349C43DEF46F621CA350853E23B948B33FB63E57_size507_w640_h493.png\" alt=\"《如夢獅子林》48x64cm 布面油畫 2012年\"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如夢獅子林》48x64cm 布面油畫 2012年\u003c/p>\u003cp>張淳早期畫的主要是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文人園林,只是一個個空空的園子,人在園林里穿梭,借景移步,曲徑通幽,從建筑到山石草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審美符號,具有東方的審美意趣。這是打動他并讓他持續關注園林的一個原因。到了后期,尤其是近幾年,張淳畫的園林跟之前有些不同,他筆下的園林游人如織。\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98FE4F5408B7EB4F49C48D7243AF4163370BAEC3_size636_w640_h638.png\" alt=\"《初夏》100×100cm 布面油畫 2013年\"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初夏》100×100cm 布面油畫 2013年\u003c/p>\u003cp>張淳說:“我覺得今天的園林很有意思,它不再是文人士大夫階層的一個小圈子、一個獨處甚至是歸隱的居所。今天的園林是一個公共性的、敞開性的,具有東方文化符號的一個公共空間,游客帶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向往和神秘感的探尋參與到園子里去——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典的園林,這形成了一種新的景觀。比方說我最近在畫的一張畫,是一群人站在假山石上,一眼望去滿眼都是人,游客也很難體會到過去那種文人歸隱的狀態。它體現了今天這種社會狀態下,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向往和碰撞,既跟傳統文化緊密相關,又有一種內在的矛盾沖突,這是具有現實意味的景觀?!盶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FFAEAC3762F856124BCE906F037F23B51EBFD3C3_size318_w640_h322.png\" alt=\"《煙雨藏書樓》50x10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煙雨藏書樓》50x100cm 布面油畫 2017年\u003c/p>\u003cp>同樣是畫園林,古人畫的園林反映的是恬靜的生活,張淳畫的園林與時代緊密相連,反映了現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中國畫常說的筆墨當隨時代,實際上在油畫中同樣有這樣的要求?!耙姽P見性”就是指一落筆,人的性情、內在的意愿以及想表達的精神性就都有了。\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A404FE1ED96786898A631A7C7C7F8A3E1B7119B1_size80_w640_h582.jpg\" alt=\"《游園》210x200cm 2024年\"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游園》210x200cm 2024年\u003c/p>\u003cp>張淳認為,今人再去畫園林,跟古代中國畫名家筆下的園林不同,跟油畫大師筆下的園林也不同。只有立足于當下,以當下人的視角去體驗,反映當代的文化和社會發展,它才具有價值。\u003c/p>\u003cp>\u003cstrong>作品呈現東西方文化的“矛盾”與“沖突”\u003c/strong>\u003c/p>\u003cp>在二十世紀之前的大多數時間里,東西方藝術的發展像兩條不可相交的平行線,而今天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愿意并開始關注對方的文化傳統與藝術發展的現狀。在今天這個彼此注視的過程中,“失焦”與“誤讀”成為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一方面,它成為了當今藝術生態的一個分子,另一方面也在“對焦”的過程中孕育著多元視角下新藝術的萌生。\u003c/p>\u003cp>在跟西方的藝術家接觸的過程中,一方面,張淳很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他們不自覺地探索東方藝術。另一方面,西方藝術家由于自身文化背景、所受教育等影響,導致他們看待東方文化的視角存在差異,是有距離的,甚至是沖突的。\u003c/p>\u003cp>張淳介紹,《對焦——雜花圖》一畫的創作過程很長,中間跨越了六七年。這件作品以三聯畫的形式呈現,中間部分以徐渭《雜花圖》的一個局部作為藍本,用手工繪制的幾萬個色點拼成一個近似像素化的水墨畫,展現了西方科技視角下對于中國寫意傳統的另一種理解;畫面兩側是以疊織在一起的寫意線條構成的西方藝術家形象,其表情既充滿困惑又不失好奇與向往。整個作品以強烈的反差效果與荒誕幽默的風格表現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吸引與疏離。\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B2FA8C3D3C689016D7F2C9BCC2893217E0C2C0C9_size30_w640_h248.jpg\" alt=\"《對焦—雜花圖》590cm×210cm 油畫 2021年\"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對焦—雜花圖》590cm×210cm 油畫 2021年\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70F518E787B6CC8DEC8B05BC391059D0C337AD9D_size101_w640_h987.jpg\" alt=\"局部欣賞\"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局部欣賞\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3A84CC30DB2B4962991BC1E8826371C5ED31A55F_size62_w640_h657.jpg\" alt=\"局部欣賞\"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局部欣賞\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ECE68F0FD63E5D6B0E6DEB6C391E235F2F02C85A_size53_w640_h421.jpg\" alt=\"局部欣賞\"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局部欣賞\u003c/p>\u003cp>“我想借這幅畫來體現當下社會,尤其是身處科技時代,以這樣一種西方的科學化的、帶有分析學的視角,來凝視東方傳統造成的一種效果。它其實是一種矛盾的東西,這些藝術家們一方面向往,但是很難用中國的寫意的意境來體會寫意繪畫,他們用的還是一種分析式的科學式的方法來看中國水墨?!睆埓菊f。\u003c/p>\u003cp>另一幅畫《這是從李白故居中撿出的石頭》與《對焦——雜花圖》有異曲同工之妙。作品源自張淳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一段真實經歷:“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游客,對著一堆黑色的石頭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據說旁邊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居,而這些石頭正是撿自李白的故居......”\u003c/p>\u003cp>作品將帶著觀眾與畫面中的游客一起,在對于傳統文化、異域風情的崇拜與誤讀中游弋,并試圖在貌似平淡的敘事中,以及詼諧荒誕的意味下,表達對于文化傳統繼承的反思。\u003c/p>\u003cp>與傳統的畫面相比較,整個作品更像是一幅不斷修改中的大草圖,反復重疊的勾線,漂浮的黑色石頭,以及不斷涂改所留下的痕跡,替代了傳統繪畫中對個體人物形象刻畫的關注,最終引導觀眾擺脫陳舊的敘事模式,并進入具有超現實意味的思維路徑與空間中。\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E4A3AD9F433EABC990AA06163D39944B3286051E_size62_w640_h429.jpg\" alt=\"《這是從李白故居中撿出的石頭》270×180cm 布面油畫 2020年\"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這是從李白故居中撿出的石頭》270×180cm 布面油畫 2020年\u003c/p>\u003cp>\u003cstrong>中西融合的藝術探索之路\u003c/strong>\u003c/p>\u003cp>不同于父親以油畫的語言呈現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碰撞,張天助穿梭于東西方文化環境中,走出了自己的藝術之路。\u003c/p>\u003cp>張天助出生于一個藝術世家,他的爺爺張洪祥是著名油畫家、藝術教育家,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是山東第一代油畫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山東美術教育界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學術帶頭人,首批“山東省技術拔尖人才”。他的父親張淳是著名油畫家、教育家。張天助回憶道,“我小時候會接觸到大量的畫冊、繪畫作品、繪畫材料,這些信息的輸入讓我很難不對藝術產生興趣,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會在藝術上給我提一些建議,也跟我有一些探討和交流,不過最終我走向了一條與他們不同的繪畫道路?!盶u003c/p>\u003cp>本科在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求學的經歷拓寬了張天助的視野,增強了他在審美上的包容性,他可以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不同的藝術形式和作品,甚至超越藝術,達到文化體系的層面。這些部分反過來也影響著他的藝術創作。\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67303B62BBAE474D513C7F813F2E194ED0DBDA77_size34_w640_h426.jpg\" alt=\"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u003c/p>\u003cp>“對我個人來說,繪畫跟音樂、電影、詩歌、寫作等藝術形式一樣,都是一個人表現自己真實內心世界的一種途徑,這種自我表達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它可以將自己有時不愿意口述的情感或思想,以一種不太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讓其他人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睆執熘f。\u003c/p>\u003cp>本科的前三年,張天助約束自己只用不同顏色的純粹的線條構成畫面,這些線條不是粘連在一起的,而是獨立存在于畫面本身。它們更多像樹葉或者藤條,編織起一張彩色的網。后來,張天助試圖在作品中融匯一些身邊的形象,甚至有兩年的時間,他也畫身邊的物體、場景和人物,最終過渡到了專注于以海洋生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為主要內容的創作。研究生期間,他大部分時間在用油畫和丙烯材料進行創作,題材內容方面也偏向于純粹的抽象形式,畫面中不包含任何具象的動植物和人像,僅僅是由線條和色彩構成的。\u003c/p>\u003cp>張天助認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在畫油畫和丙烯繪畫,他們中的很多藝術家是個人難以比擬和超越的,有時候感覺僅用那兩種材料很難充分地表達出想表達的一種視覺效果。于是,他開始了新的繪畫語言的探索。\u003c/p>\u003cp>\u003cstrong>在創作中構筑新形態的繪畫語言\u003c/strong>\u003c/p>\u003cp>日前,張天助的作品《深海萬錯圖》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覽。對他來說,這幅作品意義重大,這是他使用全新的繪畫語言創作的第一張作品,是他繪畫生涯開端一個重大的嘗試和突破。\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B1C5B0554AA8076DC42E517E3FA4CF26C88BCDFD_size198_w640_h1280.jpg\" alt=\"《深海萬錯圖》180×90cm 綜合材料繪畫\"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深海萬錯圖》180×90cm 綜合材料繪畫\u003c/p>\u003cp>在《深海萬錯圖》的創作中,張天助使用了幾十種針管筆進行創作,創作時間超過了一個月。在這個過程中,張天助對畫面的結構、色彩構成以及形象的內在穿插產生了更深遠的思考,他結合從小對自然生物特別是海洋生物的興趣,將它們的形象平面化甚至是有點涂鴉和卡通化,又結合了個人對一些藝術史上有過類似繪畫的藝術家的作品的理解,將它們融合成了這樣一種形象,把它們布置在180×90cm的畫面上。\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FF358FFAECFBA3090937E50637F6F2FD177B0670_size526_w640_h420.png\" alt=\"局部欣賞\"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局部欣賞\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76300871D0B3897585EB88106F72870AFF8CF448_size496_w640_h422.png\" alt=\"局部欣賞\"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局部欣賞\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408C215AF90E592A32E7B339C593A58CB08A4AC4_size522_w640_h426.png\" alt=\"局部欣賞\"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局部欣賞\u003c/p>\u003cp>張天助認為:“我覺得這幅作品是一個新的開始,此次我使用了針管筆進行創作,這些筆的色彩超過四五十種,我會把它們搜集起來,旅行的時候在紙面上畫,有時候把紙張裱到木板上再畫。就視覺語言來說,它有一種金屬的刻線感,每一筆畫下去,在紙上會有一條橫線,千百條橫線密密麻麻地編織起一個畫面。我這幅作品可能遠看是一些色塊,但是走近看會發現金屬筆頭在畫面上留下的痕跡,這是我覺得特別酷的一件事情,是軟質的毛刷或者油畫棒、噴繪等材料很難達到的效果。這個靈感來源于我本科時期做銅版畫,在此后進行了繪畫語言的新的探索?!贝送?,這張作品本來是一個豎向構圖,即采取了偏向于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圖方式,畫面中呈現出空間的流動感。\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355A50EEB674184CE54CFF4B49DC9E46B3E80D38_size508_w640_h422.png\" alt=\"局部欣賞\"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局部欣賞\u003c/p>\u003cp>通過畫面,我們首先可以看到張天助對海洋生物的喜愛。他回憶道,自己從幼時起就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特別是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在張天助看來,這些生物的形象與人類及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形象有巨大差別,觀看它們的時候能讓他處在一種非常放松,甚至游離于人類世界的一種感受。其次,這些繪畫體現了張天助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的踐行?!叭祟愑袝r候太關注本身的東西,會忽略其他物種的存在,它們生存的環境可能遭到人類行為的破壞?,F在越來越多人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注重環境保護、動植物保護?!贝送?,這反映了張天助對海洋生物形象視覺層面的興趣?!叭祟愓w的形象從視覺的角度來看是相對一致的,但是海洋里的生物有成千上萬種,有各種各樣形態的生物,它們的色彩、形態更為豐富。我是非常關注視覺效果的一個人,關注任何事物的視覺效果。它們對我來說像是自然界的藝術品或展覽品,人很難僅憑想象去感知它們,只能去自然中探尋?!睆執熘f。\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12A6FE6517F347A6D4685C953ED9CBE092869BFD_size49_w640_h493.jpg\" alt=\"\"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ECE7FAF2D9781D1357C4F7F358E9627593F03C72_size52_w640_h480.jpg\" alt=\"\"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B9AF8B66667ABCAE963767D422D4110A94C787AF_size55_w640_h480.jpg\" alt=\"\"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E6E86B3B9A28970F62073A8CBCAF92B6F2A9E59B_size64_w640_h481.jpg\" alt=\"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u003c/p>\u003cp>張天助認為,畫家的繪畫風格都是在變的,在現階段,他暫時找到了一種繪畫語言,接下來想在這個范圍內創作一系列作品?!爱嫾彝茈y控制自己風格的演變,可能有一天起床后發現自己不想畫這樣的東西了,就可能會跳到下一個階段?!盶u003c/p>\u003cp>作為一名年輕的中國藝術家,張天助希望自己的作品承載著本土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藝術元素,創作的畫作給國人乃至全世界的觀眾以美的享受,帶給他們一些樂趣,這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32/14CE14C427AD7B6E5A7DA788E8BB01DB9801F33F_size36_w640_h427.jpg\" alt=\"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u003c/p>\u003cp>張淳院長、張天助博士走進文化視界的活動就此結束,最后眾人合影留念,并期待著老友的下次相聚。\u003c/p>\u003cp>來源/文化視界網 作者/孫秀青\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李翠蘋","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12331/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社會","cateid":"512331","catename":"鳳凰網山東","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80530/10/wemedia/0f1a12c3efe1f1b7af7d8f636ce0e7ff1d1fa283_size18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山東,影響山東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512331","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512331","eAccountId":512331,"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63765212","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12331/media","newsTime":"2024-08-07 04:28:44","lastArticleAddress":"來自北京"}},"keywords":"園林,繪畫,張淳,張天助,油畫,藝術,畫面,作品,視界,文化","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8月5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吳玉章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張淳和以作品《深海萬錯圖》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覽的青年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張天助一起走進文化視界,并接受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的專訪。

氤氳的茶香繚繞于室內,眾人心中多了一絲清涼。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董事長梁洪文以茶會友,同張淳院長、張天助博士暢敘書畫藝術的無盡魅力。

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茶后,眾人漫步于“中華藝術空間”,共賞陳列其間的名家畫作。梁洪文董事長講述了每幅畫作的來歷與其背后的創作故事,眾人沉浸于藝術的世界之中。

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在兩網編輯部,大家一同瀏覽了兩網書畫藝術頻道里張淳院長的書畫作品。隨后張淳院長、張天助博士接受了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的專訪,分享了自己的藝術創作故事。

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園林”新景觀映射當代社會發展現狀

詩歌與繪畫是兩個不同門類的藝術表現形式,兩者在并行不悖各自發展、保持自身特征和獨立性的同時,詩與畫日漸出現交會和整合。在張淳看來,“繪畫和詩歌有很多相近、相連的方面,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詩、畫是不可分割的。中國古代繪畫,詩書畫是一體的。西方繪畫,同樣強調繪畫的詩意。從我的角度講,因為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所以特別希望自己的繪畫中能把傳統繪畫中的意象、精神表達出來,在很多作品中,尤其是風景、園林、樹的題材中會體現出詩的意蘊這一內在追求?!?/p>

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園”系列是張淳院長的代表系列作品之一。張淳筆下的園林,亭臺樓閣、山石流水、花草樹木似乎都被賦予了生命和情感。張淳介紹,“我畫園林,主要是因為我對園林很感興趣,小時候生活在濰坊,常去十笏園游玩。后來在杭州求學期間,經常去蘇杭一帶的園林。在我眼中,‘園林’不是一個簡單的空間或者建筑的概念,實際上園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一個體現,凝聚了古代文人大夫思想文化的精髓?!?/p>

《如夢獅子林》48x64cm 布面油畫 2012年

《如夢獅子林》48x64cm 布面油畫 2012年

張淳早期畫的主要是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文人園林,只是一個個空空的園子,人在園林里穿梭,借景移步,曲徑通幽,從建筑到山石草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審美符號,具有東方的審美意趣。這是打動他并讓他持續關注園林的一個原因。到了后期,尤其是近幾年,張淳畫的園林跟之前有些不同,他筆下的園林游人如織。

《初夏》100×100cm 布面油畫 2013年

《初夏》100×100cm 布面油畫 2013年

張淳說:“我覺得今天的園林很有意思,它不再是文人士大夫階層的一個小圈子、一個獨處甚至是歸隱的居所。今天的園林是一個公共性的、敞開性的,具有東方文化符號的一個公共空間,游客帶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向往和神秘感的探尋參與到園子里去——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典的園林,這形成了一種新的景觀。比方說我最近在畫的一張畫,是一群人站在假山石上,一眼望去滿眼都是人,游客也很難體會到過去那種文人歸隱的狀態。它體現了今天這種社會狀態下,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向往和碰撞,既跟傳統文化緊密相關,又有一種內在的矛盾沖突,這是具有現實意味的景觀?!?/p>

《煙雨藏書樓》50x10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煙雨藏書樓》50x10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同樣是畫園林,古人畫的園林反映的是恬靜的生活,張淳畫的園林與時代緊密相連,反映了現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中國畫常說的筆墨當隨時代,實際上在油畫中同樣有這樣的要求?!耙姽P見性”就是指一落筆,人的性情、內在的意愿以及想表達的精神性就都有了。

《游園》210x200cm 2024年

《游園》210x200cm 2024年

張淳認為,今人再去畫園林,跟古代中國畫名家筆下的園林不同,跟油畫大師筆下的園林也不同。只有立足于當下,以當下人的視角去體驗,反映當代的文化和社會發展,它才具有價值。

作品呈現東西方文化的“矛盾”與“沖突”

在二十世紀之前的大多數時間里,東西方藝術的發展像兩條不可相交的平行線,而今天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愿意并開始關注對方的文化傳統與藝術發展的現狀。在今天這個彼此注視的過程中,“失焦”與“誤讀”成為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一方面,它成為了當今藝術生態的一個分子,另一方面也在“對焦”的過程中孕育著多元視角下新藝術的萌生。

在跟西方的藝術家接觸的過程中,一方面,張淳很深切地感受到他們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他們不自覺地探索東方藝術。另一方面,西方藝術家由于自身文化背景、所受教育等影響,導致他們看待東方文化的視角存在差異,是有距離的,甚至是沖突的。

張淳介紹,《對焦——雜花圖》一畫的創作過程很長,中間跨越了六七年。這件作品以三聯畫的形式呈現,中間部分以徐渭《雜花圖》的一個局部作為藍本,用手工繪制的幾萬個色點拼成一個近似像素化的水墨畫,展現了西方科技視角下對于中國寫意傳統的另一種理解;畫面兩側是以疊織在一起的寫意線條構成的西方藝術家形象,其表情既充滿困惑又不失好奇與向往。整個作品以強烈的反差效果與荒誕幽默的風格表現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吸引與疏離。

《對焦—雜花圖》590cm×210cm 油畫 2021年

《對焦—雜花圖》590cm×210cm 油畫 2021年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我想借這幅畫來體現當下社會,尤其是身處科技時代,以這樣一種西方的科學化的、帶有分析學的視角,來凝視東方傳統造成的一種效果。它其實是一種矛盾的東西,這些藝術家們一方面向往,但是很難用中國的寫意的意境來體會寫意繪畫,他們用的還是一種分析式的科學式的方法來看中國水墨?!睆埓菊f。

另一幅畫《這是從李白故居中撿出的石頭》與《對焦——雜花圖》有異曲同工之妙。作品源自張淳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一段真實經歷:“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游客,對著一堆黑色的石頭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據說旁邊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居,而這些石頭正是撿自李白的故居......”

作品將帶著觀眾與畫面中的游客一起,在對于傳統文化、異域風情的崇拜與誤讀中游弋,并試圖在貌似平淡的敘事中,以及詼諧荒誕的意味下,表達對于文化傳統繼承的反思。

與傳統的畫面相比較,整個作品更像是一幅不斷修改中的大草圖,反復重疊的勾線,漂浮的黑色石頭,以及不斷涂改所留下的痕跡,替代了傳統繪畫中對個體人物形象刻畫的關注,最終引導觀眾擺脫陳舊的敘事模式,并進入具有超現實意味的思維路徑與空間中。

《這是從李白故居中撿出的石頭》270×180cm 布面油畫 2020年

《這是從李白故居中撿出的石頭》270×180cm 布面油畫 2020年

中西融合的藝術探索之路

不同于父親以油畫的語言呈現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碰撞,張天助穿梭于東西方文化環境中,走出了自己的藝術之路。

張天助出生于一個藝術世家,他的爺爺張洪祥是著名油畫家、藝術教育家,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是山東第一代油畫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山東美術教育界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學術帶頭人,首批“山東省技術拔尖人才”。他的父親張淳是著名油畫家、教育家。張天助回憶道,“我小時候會接觸到大量的畫冊、繪畫作品、繪畫材料,這些信息的輸入讓我很難不對藝術產生興趣,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會在藝術上給我提一些建議,也跟我有一些探討和交流,不過最終我走向了一條與他們不同的繪畫道路?!?/p>

本科在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求學的經歷拓寬了張天助的視野,增強了他在審美上的包容性,他可以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不同的藝術形式和作品,甚至超越藝術,達到文化體系的層面。這些部分反過來也影響著他的藝術創作。

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對我個人來說,繪畫跟音樂、電影、詩歌、寫作等藝術形式一樣,都是一個人表現自己真實內心世界的一種途徑,這種自我表達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它可以將自己有時不愿意口述的情感或思想,以一種不太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讓其他人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睆執熘f。

本科的前三年,張天助約束自己只用不同顏色的純粹的線條構成畫面,這些線條不是粘連在一起的,而是獨立存在于畫面本身。它們更多像樹葉或者藤條,編織起一張彩色的網。后來,張天助試圖在作品中融匯一些身邊的形象,甚至有兩年的時間,他也畫身邊的物體、場景和人物,最終過渡到了專注于以海洋生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為主要內容的創作。研究生期間,他大部分時間在用油畫和丙烯材料進行創作,題材內容方面也偏向于純粹的抽象形式,畫面中不包含任何具象的動植物和人像,僅僅是由線條和色彩構成的。

張天助認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在畫油畫和丙烯繪畫,他們中的很多藝術家是個人難以比擬和超越的,有時候感覺僅用那兩種材料很難充分地表達出想表達的一種視覺效果。于是,他開始了新的繪畫語言的探索。

在創作中構筑新形態的繪畫語言

日前,張天助的作品《深海萬錯圖》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覽。對他來說,這幅作品意義重大,這是他使用全新的繪畫語言創作的第一張作品,是他繪畫生涯開端一個重大的嘗試和突破。

《深海萬錯圖》180×90cm 綜合材料繪畫

《深海萬錯圖》180×90cm 綜合材料繪畫

在《深海萬錯圖》的創作中,張天助使用了幾十種針管筆進行創作,創作時間超過了一個月。在這個過程中,張天助對畫面的結構、色彩構成以及形象的內在穿插產生了更深遠的思考,他結合從小對自然生物特別是海洋生物的興趣,將它們的形象平面化甚至是有點涂鴉和卡通化,又結合了個人對一些藝術史上有過類似繪畫的藝術家的作品的理解,將它們融合成了這樣一種形象,把它們布置在180×90cm的畫面上。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張天助認為:“我覺得這幅作品是一個新的開始,此次我使用了針管筆進行創作,這些筆的色彩超過四五十種,我會把它們搜集起來,旅行的時候在紙面上畫,有時候把紙張裱到木板上再畫。就視覺語言來說,它有一種金屬的刻線感,每一筆畫下去,在紙上會有一條橫線,千百條橫線密密麻麻地編織起一個畫面。我這幅作品可能遠看是一些色塊,但是走近看會發現金屬筆頭在畫面上留下的痕跡,這是我覺得特別酷的一件事情,是軟質的毛刷或者油畫棒、噴繪等材料很難達到的效果。這個靈感來源于我本科時期做銅版畫,在此后進行了繪畫語言的新的探索?!贝送?,這張作品本來是一個豎向構圖,即采取了偏向于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圖方式,畫面中呈現出空間的流動感。

局部欣賞

局部欣賞

通過畫面,我們首先可以看到張天助對海洋生物的喜愛。他回憶道,自己從幼時起就對生物學非常感興趣,特別是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在張天助看來,這些生物的形象與人類及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形象有巨大差別,觀看它們的時候能讓他處在一種非常放松,甚至游離于人類世界的一種感受。其次,這些繪畫體現了張天助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的踐行?!叭祟愑袝r候太關注本身的東西,會忽略其他物種的存在,它們生存的環境可能遭到人類行為的破壞?,F在越來越多人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注重環境保護、動植物保護?!贝送?,這反映了張天助對海洋生物形象視覺層面的興趣?!叭祟愓w的形象從視覺的角度來看是相對一致的,但是海洋里的生物有成千上萬種,有各種各樣形態的生物,它們的色彩、形態更為豐富。我是非常關注視覺效果的一個人,關注任何事物的視覺效果。它們對我來說像是自然界的藝術品或展覽品,人很難僅憑想象去感知它們,只能去自然中探尋?!睆執熘f。

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張天助認為,畫家的繪畫風格都是在變的,在現階段,他暫時找到了一種繪畫語言,接下來想在這個范圍內創作一系列作品?!爱嫾彝茈y控制自己風格的演變,可能有一天起床后發現自己不想畫這樣的東西了,就可能會跳到下一個階段?!?/p>

作為一名年輕的中國藝術家,張天助希望自己的作品承載著本土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藝術元素,創作的畫作給國人乃至全世界的觀眾以美的享受,帶給他們一些樂趣,這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融匯中西方藝術的探索之路——著名油畫家張淳、張天助父子一同走進文化視界

張淳院長、張天助博士走進文化視界的活動就此結束,最后眾人合影留念,并期待著老友的下次相聚。

來源/文化視界網 作者/孫秀青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人在线,中文字幕小妇女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16页,爆乳理论日韩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