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這是5月17日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拍攝的“‘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展覽展廳。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u003c/p>\u003cp>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啊腥A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展覽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展。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截止到2024年底,我國備案博物館7046家,較上一年增加213家;全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4.9億人次。\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1/CA127598B968F87DB9F72F96EC78427ACB4BFACC_size80_w658_h1024.jpg\" alt=\"“新頂流”!一年14.9億人次打卡博物館\" />\u003c/p>\u003cp>自1905年我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創辦至今,中國博物館事業已走過120年歷程。如今,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建成。7000多家博物館,如同一個個片段與區塊,拼出泱泱華夏的時空版圖,展現文化獨特魅力。\u003c/p>\u003cp>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博物館如何在快速變化中找準自身定位?\u003c/p>\u003cp>以不變應萬變。\u003c/p>\u003cp>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座博物館建成開放,實現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免費開放率91.46%,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便捷化。\u003c/p>\u003cp>一座座鄉村博物館扎根中華大地,一隊隊“文博輕騎兵”深入社區群眾,一場場熱門大展走進中小博物館……在科技飛速發展、信息更迭頻繁的時代,博物館始終堅持公益屬性,傳承歷史文化、賡續歷史文脈的使命不變,服務公眾、服務社會的宗旨不變。\u003c/p>\u003cp>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著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適應的博物館“生活圈”,打通文化供給“最后一公里”。\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5_21/264BFFA259D063FD7A5E3DC10B6B2388C33F48F3_size170_w1013_h760.jpg\" alt=\"這是5月17日拍攝的國博文創柜臺。新華社記者 楊湛菲 攝\"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這是5月17日拍攝的國博文創柜臺。新華社記者 楊湛菲 攝\u003c/p>\u003cp>于變局中開新局。\u003c/p>\u003cp>“博物館熱”持續升溫。2024年,全國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4萬余個,教育活動51萬余場,重磅大展、研學活動、精品文創等層出不窮,日益成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u003c/p>\u003cp>逛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少人“為一館,奔赴一座城”。\u003c/p>\u003cp>博物館里,歷史從未遠去,只是換了一種更新的表達訴說過去、現在與未來:湖南博物院馬王堆“生命藝術”大展,用AR“復活”漢代瑰寶;成都博物館與當地學校合作推出社教活動,以跨學科視角重構歷史課堂;國家博物館文創再“上新”,金燦燦“嵌珍珠寶石金項鏈”冰箱貼、萌呼呼毛絨玩具“鸛條兒”預訂下一個“爆款頂流”……\u003c/p>\u003cp>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通過各種巧思,從簡單陳列展品,轉變為讓觀眾產生興趣,走進其中,真正了解歷史。越來越精美的文創,更滿足了觀眾“把文物帶回家”的心愿。\u003c/p>\u003cp>“準確識變、科學應變,采取擴大供給、優化服務的措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為推動可持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眹椅奈锞钟嘘P負責人說。\u003c/p>\u003cp>一館藏千秋,一眼越萬年。\u003c/p>\u003cp>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今天,博物館正以更創新的表達,溝通古今中外;正以更開放的姿態,為美好生活添彩。\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陳曉涵","faceUrl":"http://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12331/media","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type":"vampire","cateSource":"","isShowSign":0,"parentid":"0","parentname":"社會","cateid":"512331","catename":"鳳凰網山東","logo":"http://d.ifengimg.com/q100/img1.ugc.ifeng.com/newugc/20180530/10/wemedia/0f1a12c3efe1f1b7af7d8f636ce0e7ff1d1fa283_size18_w200_h200.png","description":"鳳凰網山東,影響山東的力量!","api":"http://api.3g.ifeng.com/api_wemedia_list?cid=512331","show_link":1,"share_url":"https://share.iclient.ifeng.com/share_zmt_home?tag=home&cid=512331","eAccountId":512331,"status":1,"honorName":"","honorImg":"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1a8b50ea7b17cb0size3_w42_h42.png","honorImg_night":"http://x0.ifengimg.com/cmpp/2020/0907/b803b8509474e6asize3_w42_h42.png","forbidFollow":0,"forbidJump":0,"fhtId":"63765212","view":1,"sourceFrom":"","declare":"","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authorUrl":"https://ishare.ifeng.com/mediaShare/home/512331/media","newsTime":"2025-05-19 07:31:39","lastArticleAddress":"來自北京"}},"keywords":"博物館,新華社,大展,殷商,國家文物局,頂流,文創,中華文明,觀眾,展廳","hasCopyRight":true,"sourceReason":"","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新頂流”!一年14.9億人次打卡博物館
山東
山東 > 鳳觀齊魯 > 正文

“新頂流”!一年14.9億人次打卡博物館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新頂流”!一年14.9億人次打卡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楊湛菲

以玫紅色和銅綠色為主色調的展廳中,甲骨文字高懸于空,將人們帶入久遠文明的遐思;青銅重器、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悉數亮相,勾勒出殷商文明全景圖……

這是5月17日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拍攝的“‘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展覽展廳。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這是5月17日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拍攝的“‘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展覽展廳。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啊腥A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展覽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展。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截止到2024年底,我國備案博物館7046家,較上一年增加213家;全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4.9億人次。

“新頂流”!一年14.9億人次打卡博物館

自1905年我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創辦至今,中國博物館事業已走過120年歷程。如今,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建成。7000多家博物館,如同一個個片段與區塊,拼出泱泱華夏的時空版圖,展現文化獨特魅力。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博物館如何在快速變化中找準自身定位?

以不變應萬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平均不到兩天就有一座博物館建成開放,實現每20萬人擁有一家博物館,免費開放率91.46%,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便捷化。

一座座鄉村博物館扎根中華大地,一隊隊“文博輕騎兵”深入社區群眾,一場場熱門大展走進中小博物館……在科技飛速發展、信息更迭頻繁的時代,博物館始終堅持公益屬性,傳承歷史文化、賡續歷史文脈的使命不變,服務公眾、服務社會的宗旨不變。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著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適應的博物館“生活圈”,打通文化供給“最后一公里”。

這是5月17日拍攝的國博文創柜臺。新華社記者 楊湛菲 攝

這是5月17日拍攝的國博文創柜臺。新華社記者 楊湛菲 攝

于變局中開新局。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2024年,全國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4萬余個,教育活動51萬余場,重磅大展、研學活動、精品文創等層出不窮,日益成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逛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少人“為一館,奔赴一座城”。

博物館里,歷史從未遠去,只是換了一種更新的表達訴說過去、現在與未來:湖南博物院馬王堆“生命藝術”大展,用AR“復活”漢代瑰寶;成都博物館與當地學校合作推出社教活動,以跨學科視角重構歷史課堂;國家博物館文創再“上新”,金燦燦“嵌珍珠寶石金項鏈”冰箱貼、萌呼呼毛絨玩具“鸛條兒”預訂下一個“爆款頂流”……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通過各種巧思,從簡單陳列展品,轉變為讓觀眾產生興趣,走進其中,真正了解歷史。越來越精美的文創,更滿足了觀眾“把文物帶回家”的心愿。

“準確識變、科學應變,采取擴大供給、優化服務的措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為推動可持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眹椅奈锞钟嘘P負責人說。

一館藏千秋,一眼越萬年。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今天,博物館正以更創新的表達,溝通古今中外;正以更開放的姿態,為美好生活添彩。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人在线,中文字幕小妇女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16页,爆乳理论日韩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