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 | 人心

2022.4.22 第48期 作者:宋傳杰

今年的清明節,無法去傳統地祭祀。

原地靜止、以及不是原地靜止的原地靜止 —— 走不了。

陵園、安息園等墓地關閉;鄉村路口攔阻非本村人 —— 進不去。

倡導在Cyberspace中緬懷。

對此,是略存一絲疑惑:一是電子信號和數據信息,或者說「元宇宙」,能幫助我們在陰陽兩隔的平行世界里自由傳輸、完成穿越嗎?二是先人離開人世間已經許久,他們能與時俱進的學習、掌握人世間的這套玩意兒嗎?

有的陵園還不失時機地推出了「代祭」業務。

人世間,陌生人敲門得隔著貓眼確認半天,防搶、防詐、防騙、防不懷好意、防上門送禮行賄、……無事不防,難道陰間就太平?估計這「代祭」也就是一個生意而已。

敬天法祖是我們流淌在血液里的傳統。傳統的祭祀,是有儀式感的、也需要儀式感。

◆ 雖然,按照線粒體夏娃學說,現代智人都是源自東非大裂谷附近某一位女性或某一族女性。但曾記得,黃帝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祭文化的組成部分,對黃帝的祭禮傳統始于史前,沒有隨著歷史時代的更替而消失,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并且黃帝祭祀(即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都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呢。

(這么高的高香,我只能是在圖片里看到過)

◆ 據新華社客戶端: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奉祀傳統,自漢代起就開始了在黃帝陵祭祀的活動。2022年4月5日壬寅年清明,海峽兩岸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延安黃陵縣黃帝陵舉行。

(這么多、這么高的高香)

從史前文明就誕生的祭禮,他的核心其實是兩件事,敬天和法祖。

敬天是天道,是上古人民共同追尋的最高道德修養;法祖是人心,是我們自祖輩口耳相傳下來的規矩。此二者一直是中華傳統哲學的核心,先民的精神一直在這兩條路線上不斷精研和進化。

祭祀作為這兩條精神紐帶傳承的載體,千年來,無論是五胡亂華,還是清軍入關,都沒有影響我們按時按點地去做這件事。

我們總會在清明,中元,寒食這些節日里,來到先人長眠的地方,上香燒紙說說話。

雖然有朗朗上口的宣傳語「祭掃在心不在形,別樣清明一樣情」、「一年一度又清明,文明祭祀樹新風」……,雖然有的地方還開展「加快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祭掃新風」,「封建迷信色彩殯葬用品(如冥幣、紙扎祭祀品、錫箔元寶等)為重點的專項整治行動」……,但清明后走在城市的街頭,看到路邊、道旁、街口等地上,都有祭貢品、燒錢糧的痕跡。有人在堅持傳統,堅持習俗,堅持儀式,堅持對祖輩們留下的話語的尊重,也堅持對天地的敬畏。

祭祀這一活動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它在我們的民族血液中根深蒂固,不是處于環?;蛘呷魏蝿e的目的的倡導就可以取代的。不然為何即使在疫情人員無法流動的情況下,路邊卻常見祭祀留下的痕跡。

(清明節街頭祭祀的痕跡,半個月后依然清晰可見)

傳統縱然是文化,但它首先是習慣。

那么多年來,一代接一代傳遞下來的東西,應該是叫傳承吧,應如人的生理本能,已經潛移默化到血脈里了。

我們經常在內心深處詢問:我們從哪里來?準備到哪里去?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在道教。作為完全在華夏大地土生土長的一種文明的代表,它代表著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中國人對來和去的追思蘊含在祭祀的活動中。

中國人向來內斂,相見總喜歡以嘻嘻哈哈的插科打諢作為暖場,唯獨在祭祀的節日,大家都會沉重一些,有了名正言順地在祖宗面前靜下來思索自己的來去。我的父輩總會在這個時候指著祖宗墳塋前面的空地說,等我走了就埋這兒,語氣平淡波瀾不驚,仿佛生死并不使人遙遠,來到這里了就可以彼此對話,祖宗們還總在守望著我們。

而我們和祖宗的對話,仿佛也有著很多種方式。

如果可以到墓地,就簡單一些,在祖宗碑前心存恭敬地燒紙即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念叨些想跟祖先們說的話,甚至是許下愿望。在燒紙過程中能夠念幾句“太乙救苦天尊”,也是功德無量。

如果人在外地,無法去祖先墓地,又想表達一下對祖先的祭祀,就朝著老 家方向,在十字路口、河邊或是方便祭祀的地方畫一個圈,在圈里燒紙。

在祭祀的過程中,也可以供一些水果等食物,表達對祖先的恭敬之意。

有學者考究過,「為什么中國會發明出燒香這種儀式?」

據說,相對與中世紀歐洲人,古代中國人只有少數有錢有勢的人選擇直接花錢討好和尚道士,希望他們替自己在神面前說幾句好話,大部分人沒有這個財力,于是我們的祖先們想出了另外一種更簡單更聰明的與神靈和先祖溝通的辦法。

古代中國人相信去世的父母祖先以及佛和神仙都生活在天上,而古代沒有飛機,也沒有火箭,不能直接送東西給先祖和神仙享用。但是聰明的古人發現有一種東西是可以上天的,可能是通過觀察燒火做飯得到的啟發,那就是 —— 煙,所以我們就用名貴的木材碾碎以后制成的一根根香,焚香產生的煙可以直接被去世的祖先直接收到,就好像現在收快遞一樣,燒香的時候還要喃喃有詞,說明是燒給那些先人的……

燒香、以及后來慢慢的拓展到燒蠟燭、燒紙錢、燒紙房子之類的,逐漸發展出一套很復雜的祭祀祖先的規則流程。

————————————————

「民有所呼、我必有應」,「群眾有期盼、政府有行動」,對于群眾的傳統祭祀需求,主管部門應該如何回應?

一是,首先要解決認識、對祭祀的認識、對群眾祭祀自己已故家人的認識。

俗話說,「山高皇帝遠」,無論是(西安的)軒轅黃帝、還是(鄭州的)黃帝,其實離我們都很遠很遠,是個有意義的符號。但是,曾祖輩、祖輩、父輩(乃至同輩、晚輩)都是曾觸手可及、親同手足的。我們當然需要祭祀歷史「符號」,更應該、更需要祭祀曾經觸手可達、有血有肉的親人。國家近年來甚至把清明節列為法定節假日,就充分顯示了中央政府對此的認識和態度。

二是,優秀傳統文化與迷信。

傳統文化沒有確切的定義。我們生活中所沿襲下來的都是傳統文化。包括思想、行為、飲食、服裝、習俗、娛樂、婚嫁喪葬等等。

從利益導向何方,可直接分辨其是否是封建、迷信,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肮砩窬次贰?、“慎終追遠”、“舉頭三尺有神明”、“報應”等等往往是道德約束最為有力的懲戒利器,其結果為導人向善。

三是,要通過創新為人民祭祀提供便利。

街頭祭祀,由來已久。

平日偶然有。多是特定日子,比如:已故親人的祭日。

幾個重要的祭祀日,也有。多是回不到故地的,也有的是因為各種原因已經找不到墓地的。

今年只是今年的清明,就是特例了。

無論多與少,平時與特殊時期,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關鍵是如何幫助居民群眾完成這種傳統的祭祀需求。

可否建設一些祭祀站,滿足消防標準,能夠回收少量焚燒產生的熱量?

建設什么樣的祭祀站?配備什么設施?如何建?建在哪兒?建設什么樣的祭祀站?建多少?......等等問題,都可以討論、商量。

只要關注,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夠有多全其美的解決方案。

長期來看,方便居民安心地、有序地做自己的祭祀活動,擺些供品、燃些貢香、燒些許紙錢,表達哀思、寄托思念,市區居民的需求可能比鄉村居民更為迫切一些。

減少乃至消除了街頭祭祀的地點隨意性,既有利于消防防火、也有利于環衛保潔、還有利于市容保持、更有利市民家庭文化活動的規范......

當我們還無法達成全民祭祀觀念的共識、還無法一刀切地堵住民間祭祀活動的當下,那最好的辦法就是慢慢向規范、有序、可管理的方向去疏導,既順應了民意和民俗、滿足了普通市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又逐步推動了社會文化建設的前進歷程、提高了社會治理和管理的水平 —— 實乃三全其美之路也,城市管理應像繡花一樣精細。

宋傳杰

宋傳杰,資深金融IT工程師,昵稱coolbuddy,愛碼字的理工男。SEI學士、SPU碩士,CEIBS碩士,SUNY@SB AIMP文憑。九三學社社員(2002~2017年期間任省級組織領導班子成員),曾任省級政協委員20年(其中后15年為常委)。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中央直接聯系的高級專家?!阂孓r融商●公益扶貧』項目首席顧問。愛好“探知、讀書、徒步、拍照”,樂享“飲食、茶、咖啡”,喜將“所見、所聞、所思”磋為文字,先后在微信公眾號《宋老隨筆》和鳳凰網山東專欄《老宋漫語》播文至今,以饗讀者。

鳳凰網山東 官方微信

微信掃描二維碼
每天獲取精彩資訊

往期推薦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人在线,中文字幕小妇女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16页,爆乳理论日韩中文字幕